建筑师贝聿铭博士

光线即关键

“日本传统的建筑师注重将土地、建筑物融入于景观之中。当然,我不想效仿他们。但是,我深深地感觉到要尊重日本人的精神、文化和传统。”

“这是我所确信的,一个建筑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光线。”

贝聿铭博士的人生轨迹

贝聿铭博士是20世纪最成功的著名美籍亚裔建筑师。他的作品时至今日也是各国的地标建筑,甚至成为国家文化的象征。

贝博士于1917年生于中国的名门望族,在上海的法国租借地,深受英美文化及教育的影响而成长起来。他分别从母亲和祖父那里习得中国文化和儒家道德,从叔父的名庭“狮子林”里的奇岩怪石中获得灵感,从道教汲取探寻真理的人文感性,这一切都为他的建筑设计注入了养分。17岁时赴美国攻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后转往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工程系,又再次攻读建筑学。据说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剑桥小镇高雅洗练的格调,注定了他一生的喜好。

1940年从MIT毕业后,他进入波士顿史威工程公司(Stone and Webster Inc.)从事发动机制图工作,后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修过现代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的课程后,他对现代主义走向国际风格持有疑问,并开始意识到应该追求遵从文化多样性的现代主义。

毕业,遂进入韦伯纳普(Webb and Knapp)建筑公司工作,受到擅长运用钢和玻璃结构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影响,同时开始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美城市再开发项目。贝聿铭1954年取得美国国籍,1960年与合伙人共同创办“贝聿铭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其英文起初为“I.M.Pei & Associates”,1965年更名为“I. M. Pei & Partners”。

1967年,在脱离密斯流派后,他运用雕刻感几何学结构,为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设计了国立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这成为他被誉为“几何学魔术师”的转折点。

1964年,他被破格选为肯尼迪纪念图书馆(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的设计师,自此崭露头角,大大地拓展了人脉。从那时起,他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等代表性作品一一诞生,甚至还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The Louvre)改修计划中设计了玻璃金字塔。其后贝聿铭设计建造了MIHO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德国历史博物馆(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卡塔尔伊斯林艺术美术馆(Museum of Islamic Art)等建筑,将高雅精炼的几何学融入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中加以表现。

贝聿铭博士的功绩在于,以独特的艺术感知力,从文化历史中汲取精华,运用时代最前沿的技术,赋予现代主义建筑以品格,将之升华至更高层次的艺术作品。

生平简介

1917
生于中国广东
1940
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
1946
取得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硕士学位
1948-55
担任齐氏威奈公司总监
1955
成立Pei Cobb Freed&Partners(原I.M.Pei&Partners)

主要代表作

1967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
1968
伊弗森博物馆(纽约州雪城)
1973
康奈尔大学赫伯特·F·约翰逊艺术博物馆(纽约州伊萨卡)
1976
麻省理工学院拿夫兰特化工大楼(马萨诸塞州剑桥)
1977
达拉斯市政府大楼(德克萨斯州达拉斯)
1978
国家艺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9
肯尼迪纪念图书馆(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981
波士顿美术馆西馆(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989
中银大厦(香港)
1989
麦耶生交响乐中心(德克萨斯州达拉斯)
1989
卢浮宫博物馆金字塔(巴黎)
1990
神慈秀明会钟塔“天使之喜”(滋贺 信乐)
1993
四季酒店(纽约)
1995
摇滚名人堂(俄亥俄州克利夫兰)
1997
MIHO美术馆(滋贺 信乐)
2001
中国银行总部(北京)
2003
德国历史博物馆(柏林)
2006
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基希贝格)
2006
苏州博物馆(中国 苏州)
2008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塔卡尔多哈)
2012
MIHO美学院中等教育学校 礼拜堂(滋贺 信乐)

主要奖项

1976
汤玛斯·杰佛逊纪念奖章 建筑部门奖
1979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 金奖
1983
普利兹克建筑奖
1989
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
2003
史密森尼学会 国际设计奖
2006
艾云˙威卡德基金 东洋西洋文化奖